午后,走過一條熟悉的老街,出于一名電力人的職業習慣,一塊懸掛在街邊的配電變壓器標識牌“10kV貞南Ⅱ回 高馬路變”吸引了我的眼球,展望眼前隱約留存往昔印跡的“高馬路”,腦海里不由溯起了對家鄉那些已久遠深邃、卻依舊清晰的老街記憶。
高馬路
這是條貞豐本地人都熟知的老街。
街上聚集有公安局、交警隊、洗車汽修等國家單位和林林總總的車行小店,很長的一個時期,在人們意識里,這條街的定位幾乎就是與車輛和交通相生相息,甚至會忽略掉那些分支在其中的民居。但就是這樣一條自帶嚴肅法治+商業氣息的街,曾經的它還有另一番“浪漫”色彩。
“走,壓高馬路去!”在80年代初期,這樣一聲邀約,無論說者還是聽者,都必定會是件心動的事。白天的高馬路上,往來的人群和車輛,走進走出到相關單位和商鋪,輾轉著不斷的煩惱以及輕松歡悅。夜幕降臨后,操勞了一天的人們大都在家關門閉戶起來,偶爾從某家傳來新聞聯播剛開始的前奏聲,大人呵斥孩子的叫鬧聲,鍋碗瓢盆的敲擊聲,還有那走街串巷的豆豉辣子火鍋香味……這些,就像那熱熱鬧鬧的廣播劇,看不見,卻聽得到、聞得著。
熙攘了整個白天的時光,這時似乎也隨著街邊那一盞盞稀落昏黃的路燈有一搭、沒一搭的暫緩起來,街道兩邊的梧桐樹時不時的被風撩撥,葉片的影子像著了魔般,把本就斑駁的水泥路面拍打得黑一陣,又白一陣。整條街,逐漸染上了一層層遞進的曖昧。
街邊、拐角,不一會就開始魔幻般生起雙雙對對、三五成群以及形只影單,有人在談情說愛,有人在江湖論劍,有人在踽踽獨尋……夜幕下的高馬路,掩映起白晝的喧嘩,上演著青年人專屬的時髦沖動或懵懂無知,在那個年代,若沒有過晚上去“壓”高馬路經歷的人,大都會被輕視為不入時的愚固和落伍吧!
魚塘坎
這是我最銘心刻骨的老街,沒有之一。
魚塘坎位于貞豐古城(當地百姓也常言為舊城)東門路口,它的名字源于建筑在文昌宮里的一處池塘,記憶中,那池里常年都鋪滿一簇簇紫色水葫蘆(鳳眼藍)花,一群群魚兒自在的游弋其中。
文昌宮建于清乾年間,入口處原是一座筆直的木橋,它與左右兩邊長方形的池塘貫通,猶如“中”字。矗立在最高處的正殿、前殿和配殿均衡對稱,形如“高”字,整個文昌宮的坐向又正好與古城外的文筆塔相映,塔、宮殿、石橋,便組成了“文筆高中”,給這座百年老殿增添了幾許神秘寓意和文墨氣息。
70年代末,隨著城關鎮辦公室定置在了文昌宮的一側偏殿,魚塘坎便成了當時最具政治意義的地方,但凡黨團活動、居委會、選舉等重要事宜都會在此進行。
那年我三歲,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媽媽帶我來到魚塘坎,她要在城關鎮辦公室參加一個會議,安排了我在外面玩耍等待,她就匆匆離開。由于沒有玩伴,我在不大的庭院里轉了一圈很快就厭倦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向了媽媽叮囑再三的“禁區”:入口處的木橋。
當年的木橋,橋欄兩側是一塊塊側立著的長條形水泥擋板,池塘里鮮艷的花讓我歡喜極了,為了更靠近些就把小腦袋慢慢鉆進了擋板里去看,但沒開心多久,問題就來了!在想退回的時候由于耳朵被擋板擋住,整個腦袋就卡在了擋板間進退兩難!驚慌恐懼無助的我大聲哭叫起來,引來的路人就趕緊去會議室找到了媽媽,許多人圍在了我們身邊,七嘴八舌的出謀劃策,一開始是抱著我的頭按壓著耳朵慢慢退出,但還是角度的問題退不出來,弄得生疼讓我更加哭鬧。有人又想到將水泥擋板敲斷,但卡住的位置如果使用外力破壞同時也會傷到我。后來有位伯伯提出了“將頭和身體順著擋板的方向把人拎出來!”這個做法就意味著將我整個身體全拔出的時候會有一瞬在池塘里懸空,如果我受驚掙脫的話可能就會掉進池塘……看著已哭得聲嘶力竭的我卻又不得不冒險一試,媽媽輕聲安慰我“一會伯伯抱你飛高高哈,我們就可以回家了!”至今還記得那位伯伯的大手抓住我瘦小肩膀的那一瞬,周圍的人們突然都安靜了,我也靜靜的在這雙沉穩有力的大手牽引下,側在橋欄這頭的身子被慢慢順了出來,全身脫離擋板的一瞬,我的腳幾乎觸碰到了池間盛放的水葫蘆花,快閃過了木橋上一張張歡呼的笑臉,我安然落在了媽媽溫軟的懷抱……
洗布河
清澈歡躍的浪花、水底亂串的魚蝦、石橋上圓潤的鵝卵石、山澗里孩子玩水的嬉鬧聲、河畔邊一對對穿著嶄新民族服飾浪哨(談戀愛)的布依族男女,河邊晾曬的五顏六色蠟染布匹……記憶中的洗布河,總是和陽光、流水、色彩、歡笑關聯的。
洗布河路地處東門村,河面不寬水也不深,河水在山石群中繞村而過,由于當地的少數民族制作蠟染布匹后喜歡在河里清洗,河流也由此得名。
關于80年代的記憶中有無數個晴朗的周末,媽媽就會帶了我和哥哥,用背簍裝了大件的床單被套等到洗布河去洗,媽媽先在河岸邊找到一塊干凈平展的石板,然后就開始用大盆浸泡起衣物,還用一塊捶衣棒將衣物翻來覆去捶打,濺起一陣陣細碎水珠,偶爾撲落在媽媽臉上,就和汗珠混合了一起分不開來。最洗眼的一幕就是清衣服,眼看媽媽將洗好的衣服放進河里,清澈奔騰的河水一下子就將衣物沖開,黏糊在衣物上的洗衣粉泡沫順勢被沖走,就這樣兩面翻騰幾下,衣物就像變魔術般清潔靚麗起來。
我和哥哥挽起褲腿,脫下鞋襪跳進能沒到大腿的河灘里摸石頭、打水仗,弄濕了全身也樂此不疲,直到晌午,爸爸提著竹籃送飯來,才又開啟另一場舌尖上的狂歡。送來的飯菜其實也都是家常菜,或是沾染了戶外的新鮮空氣,或是融入了自己的美好心情,滋味卻是翻倍噴香了許多,往往都會在我和哥哥的爭搶中消滅的一干二凈。
媽媽的衣服洗完后,我們幫著一件件晾曬在周邊的草坪、石板、刺梨叢中,我和哥哥玩累了就找一處草坪躺下來,午后的陽光照射得人睜不開眼,就拿張手絹蓋在臉上,在隱隱約約溫暖的光影中,聞著一股泥土混合青草的香味,聽著飛過的布谷鳥叫喚“好收包谷”而昏昏欲睡。
隨著縣城發展,新建的公路占據了部分洗布河的河道,河水混雜了城市的生活污漬沒有了曾經的清澈,河灘上雜草叢生,它仿佛老了,安守在那磨礪了一生的故地,靜靜的、緩緩的、無力的流淌……
東門、南門、大西門、小西門、油榨街、田壩街、馬草巷、后排街、鐵匠街、曉街、舊城街、花牌坊、高桿燈、街心花園、解放路、建設路、富民路……如果記憶可以存留于那冥冥的時空,或許那些美好已在那些年的時光里永恒!
街,已老。
往事,依稀。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皮佳麗 編輯:印象黔西南)
午后,走過一條熟悉的老街,出于一名電力人的職業習慣,一塊懸掛在街邊的配電變壓器標識牌“10kV貞南Ⅱ回 高馬路變”吸引了我的眼球,展望眼前隱約留存往昔印跡的“高馬路”,腦海里不由溯起了對家鄉那些已久遠深邃、卻依舊清晰的老街記憶。
高馬路
這是條貞豐本地人都熟知的老街。
街上聚集有公安局、交警隊、洗車汽修等國家單位和林林總總的車行小店,很長的一個時期,在人們意識里,這條街的定位幾乎就是與車輛和交通相生相息,甚至會忽略掉那些分支在其中的民居。但就是這樣一條自帶嚴肅法治+商業氣息的街,曾經的它還有另一番“浪漫”色彩。
“走,壓高馬路去!”在80年代初期,這樣一聲邀約,無論說者還是聽者,都必定會是件心動的事。白天的高馬路上,往來的人群和車輛,走進走出到相關單位和商鋪,輾轉著不斷的煩惱以及輕松歡悅。夜幕降臨后,操勞了一天的人們大都在家關門閉戶起來,偶爾從某家傳來新聞聯播剛開始的前奏聲,大人呵斥孩子的叫鬧聲,鍋碗瓢盆的敲擊聲,還有那走街串巷的豆豉辣子火鍋香味……這些,就像那熱熱鬧鬧的廣播劇,看不見,卻聽得到、聞得著。
熙攘了整個白天的時光,這時似乎也隨著街邊那一盞盞稀落昏黃的路燈有一搭、沒一搭的暫緩起來,街道兩邊的梧桐樹時不時的被風撩撥,葉片的影子像著了魔般,把本就斑駁的水泥路面拍打得黑一陣,又白一陣。整條街,逐漸染上了一層層遞進的曖昧。
街邊、拐角,不一會就開始魔幻般生起雙雙對對、三五成群以及形只影單,有人在談情說愛,有人在江湖論劍,有人在踽踽獨尋……夜幕下的高馬路,掩映起白晝的喧嘩,上演著青年人專屬的時髦沖動或懵懂無知,在那個年代,若沒有過晚上去“壓”高馬路經歷的人,大都會被輕視為不入時的愚固和落伍吧!
魚塘坎
這是我最銘心刻骨的老街,沒有之一。
魚塘坎位于貞豐古城(當地百姓也常言為舊城)東門路口,它的名字源于建筑在文昌宮里的一處池塘,記憶中,那池里常年都鋪滿一簇簇紫色水葫蘆(鳳眼藍)花,一群群魚兒自在的游弋其中。
文昌宮建于清乾年間,入口處原是一座筆直的木橋,它與左右兩邊長方形的池塘貫通,猶如“中”字。矗立在最高處的正殿、前殿和配殿均衡對稱,形如“高”字,整個文昌宮的坐向又正好與古城外的文筆塔相映,塔、宮殿、石橋,便組成了“文筆高中”,給這座百年老殿增添了幾許神秘寓意和文墨氣息。
70年代末,隨著城關鎮辦公室定置在了文昌宮的一側偏殿,魚塘坎便成了當時最具政治意義的地方,但凡黨團活動、居委會、選舉等重要事宜都會在此進行。
那年我三歲,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媽媽帶我來到魚塘坎,她要在城關鎮辦公室參加一個會議,安排了我在外面玩耍等待,她就匆匆離開。由于沒有玩伴,我在不大的庭院里轉了一圈很快就厭倦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向了媽媽叮囑再三的“禁區”:入口處的木橋。
當年的木橋,橋欄兩側是一塊塊側立著的長條形水泥擋板,池塘里鮮艷的花讓我歡喜極了,為了更靠近些就把小腦袋慢慢鉆進了擋板里去看,但沒開心多久,問題就來了!在想退回的時候由于耳朵被擋板擋住,整個腦袋就卡在了擋板間進退兩難!驚慌恐懼無助的我大聲哭叫起來,引來的路人就趕緊去會議室找到了媽媽,許多人圍在了我們身邊,七嘴八舌的出謀劃策,一開始是抱著我的頭按壓著耳朵慢慢退出,但還是角度的問題退不出來,弄得生疼讓我更加哭鬧。有人又想到將水泥擋板敲斷,但卡住的位置如果使用外力破壞同時也會傷到我。后來有位伯伯提出了“將頭和身體順著擋板的方向把人拎出來!”這個做法就意味著將我整個身體全拔出的時候會有一瞬在池塘里懸空,如果我受驚掙脫的話可能就會掉進池塘……看著已哭得聲嘶力竭的我卻又不得不冒險一試,媽媽輕聲安慰我“一會伯伯抱你飛高高哈,我們就可以回家了!”至今還記得那位伯伯的大手抓住我瘦小肩膀的那一瞬,周圍的人們突然都安靜了,我也靜靜的在這雙沉穩有力的大手牽引下,側在橋欄這頭的身子被慢慢順了出來,全身脫離擋板的一瞬,我的腳幾乎觸碰到了池間盛放的水葫蘆花,快閃過了木橋上一張張歡呼的笑臉,我安然落在了媽媽溫軟的懷抱……
洗布河
清澈歡躍的浪花、水底亂串的魚蝦、石橋上圓潤的鵝卵石、山澗里孩子玩水的嬉鬧聲、河畔邊一對對穿著嶄新民族服飾浪哨(談戀愛)的布依族男女,河邊晾曬的五顏六色蠟染布匹……記憶中的洗布河,總是和陽光、流水、色彩、歡笑關聯的。
洗布河路地處東門村,河面不寬水也不深,河水在山石群中繞村而過,由于當地的少數民族制作蠟染布匹后喜歡在河里清洗,河流也由此得名。
關于80年代的記憶中有無數個晴朗的周末,媽媽就會帶了我和哥哥,用背簍裝了大件的床單被套等到洗布河去洗,媽媽先在河岸邊找到一塊干凈平展的石板,然后就開始用大盆浸泡起衣物,還用一塊捶衣棒將衣物翻來覆去捶打,濺起一陣陣細碎水珠,偶爾撲落在媽媽臉上,就和汗珠混合了一起分不開來。最洗眼的一幕就是清衣服,眼看媽媽將洗好的衣服放進河里,清澈奔騰的河水一下子就將衣物沖開,黏糊在衣物上的洗衣粉泡沫順勢被沖走,就這樣兩面翻騰幾下,衣物就像變魔術般清潔靚麗起來。
我和哥哥挽起褲腿,脫下鞋襪跳進能沒到大腿的河灘里摸石頭、打水仗,弄濕了全身也樂此不疲,直到晌午,爸爸提著竹籃送飯來,才又開啟另一場舌尖上的狂歡。送來的飯菜其實也都是家常菜,或是沾染了戶外的新鮮空氣,或是融入了自己的美好心情,滋味卻是翻倍噴香了許多,往往都會在我和哥哥的爭搶中消滅的一干二凈。
媽媽的衣服洗完后,我們幫著一件件晾曬在周邊的草坪、石板、刺梨叢中,我和哥哥玩累了就找一處草坪躺下來,午后的陽光照射得人睜不開眼,就拿張手絹蓋在臉上,在隱隱約約溫暖的光影中,聞著一股泥土混合青草的香味,聽著飛過的布谷鳥叫喚“好收包谷”而昏昏欲睡。
隨著縣城發展,新建的公路占據了部分洗布河的河道,河水混雜了城市的生活污漬沒有了曾經的清澈,河灘上雜草叢生,它仿佛老了,安守在那磨礪了一生的故地,靜靜的、緩緩的、無力的流淌……
東門、南門、大西門、小西門、油榨街、田壩街、馬草巷、后排街、鐵匠街、曉街、舊城街、花牌坊、高桿燈、街心花園、解放路、建設路、富民路……如果記憶可以存留于那冥冥的時空,或許那些美好已在那些年的時光里永恒!
街,已老。
往事,依稀。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皮佳麗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