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75歲,閑不住的她沒事仍喜歡戴上老花鏡坐在縫紉機前做鞋墊??p紉機腳踏板聲響伴著窗外陣陣鳥鳴聲,在鄉村奏出一曲動聽樂章??p紉機“噠噠”聲讓人回到過去悠悠滄桑的歲月......
五年前,脫貧攻堅政策惠及老家,歷經三十多年的老木屋已跑風漏雨,母親花完畢生積蓄,木屋終于翻新成堅固的平房,家中所有家具煥然一新,唯留下母親那臺蝴蝶牌縫紉機,它是媽媽的最愛。
家中的老式縫紉機,歷經歲月滄桑,無論搬了多少次家,生活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臺縫紉機始終陪伴著媽媽。在家庭生活現代化的今天,它是家中名副其實的“古董”。
童年的許多記憶已模糊,媽媽在縫紉機前的身影卻常常在腦海中浮現。那臺縫紉機是當時家中最昂貴的財產,它是媽媽心愛之物。這臺縫紉機在我童年歲月里,為補貼家里起了很大作用。
媽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則戎的喀斯特大山深處嫁到我們家的。在那個年代,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表并稱為婚禮“四大件”,那個年代誰家要擁有這些物品,是富足的象征。因外婆家貧窮,媽媽出嫁時沒有這“四大件,”唯一嫁妝是兩個大的木柜子。
想擁有一臺縫紉機,成了媽媽一生夢想和追求。
到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戶,全家人的生活稍微好轉,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做木匠的父親外出務工半年多,積蓄二百多元錢從城里買了一臺上海產的蝴蝶牌縫紉機。
記得縫紉機拉回家那天,一家人像過年一樣高興,圍在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里充滿興奮和期待。
那個年代,在村中能擁有一臺縫紉機算是條件好一點的家庭??p紉機的到來,全家高興和激動。
縫紉機的到來實現了媽媽一生的夢想,完成了多少我們兒時的愿望。從有它后,全家八口人的衣服很少去買,基本是媽媽用縫紉機針線做出來的。做過中山服、四個包的軍服、鞋子、書包等。在軍裝盛行年代,媽媽給我和哥哥做的黃色軍裝穿在身上,特別自豪。
家中八口人,六姊妹。父親是木匠,偶爾外出幫助鄰居打家具掙錢補貼家用,但日子仍過得拮據。為了全家人的穿戴,媽媽白天勞動,深夜在渾濁煤油燈下飛針走線,寧靜鄉村靜的深夜,縫紉機腳踩踏板發出“噠噠”聲悅耳動聽,我們常常倦縮在木屋角落伴隨著“噠噠”聲悄然入睡。
縫紉機一年四季都不閑著,年前幾個月甚是忙碌,這是我們小時候最期盼的季節。過年了,大姐二姐穿著紅色娃娃領的條絨上衣,三姐、四姐、哥哥和我也穿上新衣,我們心情喜悅高興,在小伙伴兒面前洋洋得意。在村子里,我們六姊妹被很多人羨慕,因為家中有縫紉機,還有個心靈手巧的媽媽。前系扣、后系扣,荷葉邊、蕾絲邊等各種裝飾的衣服,春節前夕我們都能穿上。就是打補丁的衣服也很藝術,外人無法一下子看出來,在那些物質匱乏的歲月,我們感到幸福。
記得大姐考上黔西南州衛校時穿的那件衣服,當時是村里最時髦的。媽媽用很長時間做這件大衣,那些天縫紉機不停的響,就是為了趕在大姐上學之前做完??粗鴯湫麓笠?,大姐樂的合不攏嘴,我們幾姊妹看著甚是眼饞?,F在回想起來,大姐一定是希望開學早點到來。
家里經濟困難,二姐初中畢業后就結婚了,二姐結婚時的新娘妝也是媽媽做的。如今二姐還經常說,當時她那件青色確良上衣是當時最漂亮的嫁妝,在那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在邊遠的小山村,的確良上衣滿足了每個少女的虛榮心。
改革開放后,經濟逐漸好轉,父親經常外出給鄰居家打家具,父親用打工掙的錢買了當時最漂亮的花布回來給姐姐做連衣裙。當時,三姐又考上黔西南州衛校,上衛校的時候,媽媽用不同花色的布裁、剪、縫,幾天功夫,三姐上學的連衣裙做好了。三姐穿上連衣裙,哇,告別黑、灰、藍,從此開始多姿多彩的生活。
后來,哥哥考上了貴州省地質學校,我們全家人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哥哥經過自己努力終于跨過花江河到省城貴陽讀書,實現跳出農門的愿望,緊張的是那時候到省城讀書的人很少,對那個遙遠的省城還很陌生,媽媽擔心多于高興。那個假期,家里的縫紉機幾乎沒停過,大到被子、床單、衣服褲子,小到鞋墊,媽媽含著淚做了一件又件,針針包含慈母的牽掛,線線縫進對兒子的祝福?!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是對媽媽最好的寫照。
哥哥穿著媽媽做的衣服,走出偏僻的農村,奔向省城。
四姐從小就不愛穿花衣服,只喜歡穿格子的衣服,有多少格子的衣服都不記得了。印象最深的是條格子花裙。上初中時媽媽做的。很薄、很時髦,初中三年四姐都在穿。直到她的一個閨蜜說,你別再穿了,那已經不是裙子了。但是,四姐覺得那裙子很漂亮,一直在穿。這些都源于我們從小對媽媽做的服裝信賴和對媽媽深深的愛。
1984年冬天,那年我8歲,媽媽給我做了一雙膠底的紅棉鞋,我雙手捧著紅鞋子,太好看了,真想馬上穿上在小伙伴面前顯擺顯擺,又舍不得穿,怕沾了泥,就等著過年時再穿吧。過年的時候,穿上媽媽做的新鞋在小伙伴們面前好好的臭美了一次。這雙膠底紅鞋,溫暖著那個春節。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時候基本是撿姐姐哥哥們穿剩的衣服。剛上高中時,我穿著哥哥四個兜的黃軍裝,雖然胳膊肘上打著補丁,但感覺美美的。
90年代,我考上黔西南州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這時姐姐哥哥們都參加工作了,經濟也逐漸好轉,媽媽的縫紉機漸漸閑下來,唯一遺憾的是我沒有穿上媽媽做的新衣服走進大學。
縫紉機是我們家生活縮影,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媽媽把滿滿的愛,用靈巧的雙手縫出了六姊妹的錦繡年華,也把生活編織得五彩繽紛。我愛老媽,愛老媽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對兒女的愛。
時光更迭,歲月荏苒。童年的許多記憶已模糊,唯有媽媽在縫紉機前的身影卻時常在腦中浮現??p紉機是母親的助手,是我們全家的大救星,它伴隨著我們六姊妹成長。每當回家看到那臺縫紉機,耳畔中似乎又聽到縫紉機“噠噠”的聲音還在老屋空氣中彌漫......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羅振 編輯:印象黔西南)
媽媽75歲,閑不住的她沒事仍喜歡戴上老花鏡坐在縫紉機前做鞋墊??p紉機腳踏板聲響伴著窗外陣陣鳥鳴聲,在鄉村奏出一曲動聽樂章??p紉機“噠噠”聲讓人回到過去悠悠滄桑的歲月......
五年前,脫貧攻堅政策惠及老家,歷經三十多年的老木屋已跑風漏雨,母親花完畢生積蓄,木屋終于翻新成堅固的平房,家中所有家具煥然一新,唯留下母親那臺蝴蝶牌縫紉機,它是媽媽的最愛。
家中的老式縫紉機,歷經歲月滄桑,無論搬了多少次家,生活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臺縫紉機始終陪伴著媽媽。在家庭生活現代化的今天,它是家中名副其實的“古董”。
童年的許多記憶已模糊,媽媽在縫紉機前的身影卻常常在腦海中浮現。那臺縫紉機是當時家中最昂貴的財產,它是媽媽心愛之物。這臺縫紉機在我童年歲月里,為補貼家里起了很大作用。
媽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則戎的喀斯特大山深處嫁到我們家的。在那個年代,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表并稱為婚禮“四大件”,那個年代誰家要擁有這些物品,是富足的象征。因外婆家貧窮,媽媽出嫁時沒有這“四大件,”唯一嫁妝是兩個大的木柜子。
想擁有一臺縫紉機,成了媽媽一生夢想和追求。
到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戶,全家人的生活稍微好轉,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做木匠的父親外出務工半年多,積蓄二百多元錢從城里買了一臺上海產的蝴蝶牌縫紉機。
記得縫紉機拉回家那天,一家人像過年一樣高興,圍在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里充滿興奮和期待。
那個年代,在村中能擁有一臺縫紉機算是條件好一點的家庭??p紉機的到來,全家高興和激動。
縫紉機的到來實現了媽媽一生的夢想,完成了多少我們兒時的愿望。從有它后,全家八口人的衣服很少去買,基本是媽媽用縫紉機針線做出來的。做過中山服、四個包的軍服、鞋子、書包等。在軍裝盛行年代,媽媽給我和哥哥做的黃色軍裝穿在身上,特別自豪。
家中八口人,六姊妹。父親是木匠,偶爾外出幫助鄰居打家具掙錢補貼家用,但日子仍過得拮據。為了全家人的穿戴,媽媽白天勞動,深夜在渾濁煤油燈下飛針走線,寧靜鄉村靜的深夜,縫紉機腳踩踏板發出“噠噠”聲悅耳動聽,我們常常倦縮在木屋角落伴隨著“噠噠”聲悄然入睡。
縫紉機一年四季都不閑著,年前幾個月甚是忙碌,這是我們小時候最期盼的季節。過年了,大姐二姐穿著紅色娃娃領的條絨上衣,三姐、四姐、哥哥和我也穿上新衣,我們心情喜悅高興,在小伙伴兒面前洋洋得意。在村子里,我們六姊妹被很多人羨慕,因為家中有縫紉機,還有個心靈手巧的媽媽。前系扣、后系扣,荷葉邊、蕾絲邊等各種裝飾的衣服,春節前夕我們都能穿上。就是打補丁的衣服也很藝術,外人無法一下子看出來,在那些物質匱乏的歲月,我們感到幸福。
記得大姐考上黔西南州衛校時穿的那件衣服,當時是村里最時髦的。媽媽用很長時間做這件大衣,那些天縫紉機不停的響,就是為了趕在大姐上學之前做完??粗鴯湫麓笠?,大姐樂的合不攏嘴,我們幾姊妹看著甚是眼饞?,F在回想起來,大姐一定是希望開學早點到來。
家里經濟困難,二姐初中畢業后就結婚了,二姐結婚時的新娘妝也是媽媽做的。如今二姐還經常說,當時她那件青色確良上衣是當時最漂亮的嫁妝,在那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在邊遠的小山村,的確良上衣滿足了每個少女的虛榮心。
改革開放后,經濟逐漸好轉,父親經常外出給鄰居家打家具,父親用打工掙的錢買了當時最漂亮的花布回來給姐姐做連衣裙。當時,三姐又考上黔西南州衛校,上衛校的時候,媽媽用不同花色的布裁、剪、縫,幾天功夫,三姐上學的連衣裙做好了。三姐穿上連衣裙,哇,告別黑、灰、藍,從此開始多姿多彩的生活。
后來,哥哥考上了貴州省地質學校,我們全家人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哥哥經過自己努力終于跨過花江河到省城貴陽讀書,實現跳出農門的愿望,緊張的是那時候到省城讀書的人很少,對那個遙遠的省城還很陌生,媽媽擔心多于高興。那個假期,家里的縫紉機幾乎沒停過,大到被子、床單、衣服褲子,小到鞋墊,媽媽含著淚做了一件又件,針針包含慈母的牽掛,線線縫進對兒子的祝福?!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是對媽媽最好的寫照。
哥哥穿著媽媽做的衣服,走出偏僻的農村,奔向省城。
四姐從小就不愛穿花衣服,只喜歡穿格子的衣服,有多少格子的衣服都不記得了。印象最深的是條格子花裙。上初中時媽媽做的。很薄、很時髦,初中三年四姐都在穿。直到她的一個閨蜜說,你別再穿了,那已經不是裙子了。但是,四姐覺得那裙子很漂亮,一直在穿。這些都源于我們從小對媽媽做的服裝信賴和對媽媽深深的愛。
1984年冬天,那年我8歲,媽媽給我做了一雙膠底的紅棉鞋,我雙手捧著紅鞋子,太好看了,真想馬上穿上在小伙伴面前顯擺顯擺,又舍不得穿,怕沾了泥,就等著過年時再穿吧。過年的時候,穿上媽媽做的新鞋在小伙伴們面前好好的臭美了一次。這雙膠底紅鞋,溫暖著那個春節。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時候基本是撿姐姐哥哥們穿剩的衣服。剛上高中時,我穿著哥哥四個兜的黃軍裝,雖然胳膊肘上打著補丁,但感覺美美的。
90年代,我考上黔西南州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這時姐姐哥哥們都參加工作了,經濟也逐漸好轉,媽媽的縫紉機漸漸閑下來,唯一遺憾的是我沒有穿上媽媽做的新衣服走進大學。
縫紉機是我們家生活縮影,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媽媽把滿滿的愛,用靈巧的雙手縫出了六姊妹的錦繡年華,也把生活編織得五彩繽紛。我愛老媽,愛老媽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對兒女的愛。
時光更迭,歲月荏苒。童年的許多記憶已模糊,唯有媽媽在縫紉機前的身影卻時常在腦中浮現??p紉機是母親的助手,是我們全家的大救星,它伴隨著我們六姊妹成長。每當回家看到那臺縫紉機,耳畔中似乎又聽到縫紉機“噠噠”的聲音還在老屋空氣中彌漫......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羅振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