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南乃至省城貴陽,經常能夠聽到“盤江八屬”這一說法,指的是如今貴州西南部南盤江和北盤江流域的廣袤土地。歷史有些巧合,現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好有七縣一市,轄下縣市正好符合“八”之數。于是,有許多朋友特別是年輕朋友誤認為“盤江八屬”就是如今的黔西南州。
實際上,盤江八屬于民國時期才形成,是由清代的興義五屬及普安直隸廳(廳治盤縣)衍變而來。如果再追探其歷史沿革,則是異常紛繁復雜。
眾所周知,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以黔西南為中心,暴發了聲勢浩大的白旗軍起義,史稱“紅白旗戰爭”,具體時間為1858年到1872年。由于起義軍以回民為主,當時興義以西云南省內正好有著名的回民杜文秀起義,于是黔西南地區的白旗軍就有西進云南與杜文秀軍匯合的軍事計劃。無奈,此時興義強橫的下五屯劉氏團練橫亙云貴之間,興義一縣戰事亦異常激烈。興義縣城,曾經三次被白旗軍攻占。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五,清軍、團練第一次克復興義縣城。此戰,下五屯劉氏官字輩兄弟中的老二劉官霖戰死于興義南門外;老大劉官箴兩次親率團練鏖戰東門,戰功卓著??h城克復,劉官箴因“功”受到清政府的嘉獎,保署安義鎮左營游擊,官階正三品。之后,由于劉官箴制造了著名的“興義教案”,阻止了法國天主教勢力滲入黔西南,深為法國方面不滿,逼迫清政府嚴肅處理。為了給法國方面交待,劉官箴最終被謀殺于捧乍。劉氏團練的軍權由其三弟劉官禮繼承。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866年9月2日),白旗軍馬仲部第二次攻占興義縣城。之后,劉官禮在其根據地下五屯永康堡與卸任知縣陳世鎮、左營游擊徐遇恩謀劃,由劉官禮調集各鄉團練全力攻城,第二次克復興義縣城。此戰,劉官禮因軍功得保同知,總辦興義五屬團務;清政府還擢升其四弟劉官德署左營游擊加副將銜。
在這一事件中,劉官禮最終被清政府授權總辦興義五屬團練,實際上,就是將當時興義府的軍事全權委托他負責。
此時的興義五屬,在由晚清名臣張之洞之父張锳纂修,刻印發行于咸豐四年(1854年)的《興義府志》里歸納得十分清楚,即:興義府(治今安龍縣城)親轄地區、興義縣(治今興義市黃草街道辦事處)、普安縣(治今普安縣城)、安南縣(治今睛隆縣城)、貞豐州(治今貞豐縣城)。而當時的盤縣不屬興義府,為普安直隸廳(治今盤縣縣城)。
在當時的興義五屬中,沒有如今的興仁縣、冊亨縣和望謨縣。但這些地方當然不會不存在。
早在嘉慶三年(1798年)以布依族群眾為主的南籠起義被朝廷鎮壓之后,改普安州判官為縣丞,駐新城,即如今的興仁縣。白旗起義之時,白旗軍曾長期以興仁縣作為根據地,并在此建立了政權。如今興仁縣的元帥府等,即為佐證。至民國元年(1912年)九月,劃原屬普安縣的部分地域,新設置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元月,改名興縣,當年七月,又改名興仁縣。
冊亨縣的情況,較之興仁,同樣復雜。之前,冊亨地區屬廣西行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劃入貴州,置冊亨同知管理,屬新建的永豐州。南籠起義后,永豐州更名貞豐州,冊亨同知亦屬之。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興義縣是平定嘉慶二年(1797年)南籠起義后所置,在之前,冊亨同知所管理的地區,就包括之后興義縣的部分地區?,F興義市巴結鎮箐口村有一通落款嘉慶九年(1804年)的高寨曉諭碑,就記載有:……訪查得巴結、者安二亭前在冊亨地方……這通碑刻清晰的記錄了黔西南地區部分行政區劃的變遷。時間延續至民國三年(1914年),才將冊亨設置為冊亨縣。
望謨縣的設立,時間就要晚得多了,直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才分出貞豐縣東南部的區域設置該縣。
如今的黔西南七縣一市均設置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稱之為“盤江八屬”似乎也有道理。但傳統的“盤江八屬”卻又包括了盤縣,這又是為什么呢?
在歷史上,盤縣與黔西南的關系可謂盤根錯節。
興義府的前身為雍正五年(1727年)由南籠廳升格的南籠府,轄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永豐州,增設普安州判于黃草壩。其中的普安州治所即為盤縣。南籠起義后,改南籠府為興義府,并新設置了興義縣于黃草壩。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州,脫離興義府的管轄,并將興義縣劃屬。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普安直隸州為普安直隸廳,駐同知管理,又將興義縣歸還,仍屬興義府管轄。至宣統元年(1909年),普安直隸廳改名為盤州廳。民國成立后,于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正式改廳為縣,名盤縣。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就會注意一個時間段——民國三年,即1914年。這一年,在黔西南地區新成立了興仁縣、冊亨縣;如今的盤縣,也改廳置縣。
而在這一年,民國政府撤銷了興義府,設立貴西道,道署駐現在的安龍縣。至民國九年(1920年),貴西道被撤除,各縣直屬貴州省管轄。
中華民國初期,貴州省的實權掌握在著名的興義系軍政集團手中,之后由于內訌不斷,逐漸被桐梓系軍政集團取代。但這兩個時期,國民政府均無法染指貴州軍民兩政。轉機出現在紅軍長征之時,國民政府借助追擊南下的紅軍進入貴州,中央勢力徹底取代貴州軍閥勢力。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控制了貴州的國民政府開始在貴州實施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批準,貴州全省共劃分為11個行政督察區。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縣,轄有興仁、興義、安龍、貞豐、安南、普定、冊亨、盤縣共8個縣?!氨P江八屬”自此正式形成,也稱為“盤八地區”。
而此時,距望謨縣成立,還有6年的時間。
作者簡介:羅松,中共興義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科研信息科科長,出版發表過《黎峨雜記》、《興義史話》、《石頭記憶》、《貓貓洞——興義人最早的家》、《龍廣臥雪山莊》等論著、論文。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永康堡》獲第二屆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金貴新人獎。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羅松 編輯:印象黔西南)
在黔西南乃至省城貴陽,經常能夠聽到“盤江八屬”這一說法,指的是如今貴州西南部南盤江和北盤江流域的廣袤土地。歷史有些巧合,現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好有七縣一市,轄下縣市正好符合“八”之數。于是,有許多朋友特別是年輕朋友誤認為“盤江八屬”就是如今的黔西南州。
實際上,盤江八屬于民國時期才形成,是由清代的興義五屬及普安直隸廳(廳治盤縣)衍變而來。如果再追探其歷史沿革,則是異常紛繁復雜。
眾所周知,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以黔西南為中心,暴發了聲勢浩大的白旗軍起義,史稱“紅白旗戰爭”,具體時間為1858年到1872年。由于起義軍以回民為主,當時興義以西云南省內正好有著名的回民杜文秀起義,于是黔西南地區的白旗軍就有西進云南與杜文秀軍匯合的軍事計劃。無奈,此時興義強橫的下五屯劉氏團練橫亙云貴之間,興義一縣戰事亦異常激烈。興義縣城,曾經三次被白旗軍攻占。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五,清軍、團練第一次克復興義縣城。此戰,下五屯劉氏官字輩兄弟中的老二劉官霖戰死于興義南門外;老大劉官箴兩次親率團練鏖戰東門,戰功卓著??h城克復,劉官箴因“功”受到清政府的嘉獎,保署安義鎮左營游擊,官階正三品。之后,由于劉官箴制造了著名的“興義教案”,阻止了法國天主教勢力滲入黔西南,深為法國方面不滿,逼迫清政府嚴肅處理。為了給法國方面交待,劉官箴最終被謀殺于捧乍。劉氏團練的軍權由其三弟劉官禮繼承。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866年9月2日),白旗軍馬仲部第二次攻占興義縣城。之后,劉官禮在其根據地下五屯永康堡與卸任知縣陳世鎮、左營游擊徐遇恩謀劃,由劉官禮調集各鄉團練全力攻城,第二次克復興義縣城。此戰,劉官禮因軍功得保同知,總辦興義五屬團務;清政府還擢升其四弟劉官德署左營游擊加副將銜。
在這一事件中,劉官禮最終被清政府授權總辦興義五屬團練,實際上,就是將當時興義府的軍事全權委托他負責。
此時的興義五屬,在由晚清名臣張之洞之父張锳纂修,刻印發行于咸豐四年(1854年)的《興義府志》里歸納得十分清楚,即:興義府(治今安龍縣城)親轄地區、興義縣(治今興義市黃草街道辦事處)、普安縣(治今普安縣城)、安南縣(治今睛隆縣城)、貞豐州(治今貞豐縣城)。而當時的盤縣不屬興義府,為普安直隸廳(治今盤縣縣城)。
在當時的興義五屬中,沒有如今的興仁縣、冊亨縣和望謨縣。但這些地方當然不會不存在。
早在嘉慶三年(1798年)以布依族群眾為主的南籠起義被朝廷鎮壓之后,改普安州判官為縣丞,駐新城,即如今的興仁縣。白旗起義之時,白旗軍曾長期以興仁縣作為根據地,并在此建立了政權。如今興仁縣的元帥府等,即為佐證。至民國元年(1912年)九月,劃原屬普安縣的部分地域,新設置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元月,改名興縣,當年七月,又改名興仁縣。
冊亨縣的情況,較之興仁,同樣復雜。之前,冊亨地區屬廣西行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劃入貴州,置冊亨同知管理,屬新建的永豐州。南籠起義后,永豐州更名貞豐州,冊亨同知亦屬之。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興義縣是平定嘉慶二年(1797年)南籠起義后所置,在之前,冊亨同知所管理的地區,就包括之后興義縣的部分地區?,F興義市巴結鎮箐口村有一通落款嘉慶九年(1804年)的高寨曉諭碑,就記載有:……訪查得巴結、者安二亭前在冊亨地方……這通碑刻清晰的記錄了黔西南地區部分行政區劃的變遷。時間延續至民國三年(1914年),才將冊亨設置為冊亨縣。
望謨縣的設立,時間就要晚得多了,直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才分出貞豐縣東南部的區域設置該縣。
如今的黔西南七縣一市均設置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稱之為“盤江八屬”似乎也有道理。但傳統的“盤江八屬”卻又包括了盤縣,這又是為什么呢?
在歷史上,盤縣與黔西南的關系可謂盤根錯節。
興義府的前身為雍正五年(1727年)由南籠廳升格的南籠府,轄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永豐州,增設普安州判于黃草壩。其中的普安州治所即為盤縣。南籠起義后,改南籠府為興義府,并新設置了興義縣于黃草壩。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州,脫離興義府的管轄,并將興義縣劃屬。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普安直隸州為普安直隸廳,駐同知管理,又將興義縣歸還,仍屬興義府管轄。至宣統元年(1909年),普安直隸廳改名為盤州廳。民國成立后,于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正式改廳為縣,名盤縣。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就會注意一個時間段——民國三年,即1914年。這一年,在黔西南地區新成立了興仁縣、冊亨縣;如今的盤縣,也改廳置縣。
而在這一年,民國政府撤銷了興義府,設立貴西道,道署駐現在的安龍縣。至民國九年(1920年),貴西道被撤除,各縣直屬貴州省管轄。
中華民國初期,貴州省的實權掌握在著名的興義系軍政集團手中,之后由于內訌不斷,逐漸被桐梓系軍政集團取代。但這兩個時期,國民政府均無法染指貴州軍民兩政。轉機出現在紅軍長征之時,國民政府借助追擊南下的紅軍進入貴州,中央勢力徹底取代貴州軍閥勢力。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控制了貴州的國民政府開始在貴州實施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批準,貴州全省共劃分為11個行政督察區。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縣,轄有興仁、興義、安龍、貞豐、安南、普定、冊亨、盤縣共8個縣?!氨P江八屬”自此正式形成,也稱為“盤八地區”。
而此時,距望謨縣成立,還有6年的時間。
作者簡介:羅松,中共興義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科研信息科科長,出版發表過《黎峨雜記》、《興義史話》、《石頭記憶》、《貓貓洞——興義人最早的家》、《龍廣臥雪山莊》等論著、論文。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永康堡》獲第二屆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金貴新人獎。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羅松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