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在彝語東部方言中的發音為“野”,翻譯為漢語是“水”的意思?!袄伞痹谝驼Z東部方言中翻譯為漢語是“王”的意思?!耙估伞狈g成漢語就是“從水中來的王”。漢人用漢字把“夜郎”記作“彝羅”。
根據《后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于遯水(今貴州北盤江),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自號夜郎,以竹為氏?!边@來自民間的傳說和很多的彝文古籍上記載的彝族先祖從水中來的傳說基本一致,生動地反映彝族追述先民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經過。
據《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盃櫋笔且驼Z羊頭的意思,“牁”是彝語斧柄的意思,“牂牁”指的是在江河溪流渡口兩岸固定形狀像羊頭、斧柄的大木樁,中間用動物毛皮編成的繩子聯通,渡水通行時不用劃槳,僅僅由船家站立在船頭,雙手交替拉繩子,雙腳向后蹬船就可以駛向對岸的擺渡方法。宋朝宰相馬廷鸞之子文人馬端臨《牂牁考》中明確指出,牂牁江的源頭在現在的六盤水特區盤縣的瑪依鎮七星關,那個時期整個北盤江及其下游的紅水河都稱為牂牁江?,F在的牂牁江指的是在貴州省西南部安順地區關嶺縣和黔西南州晴隆縣在北盤江交界的地方。
在春秋以前,夜郎地區沒有郡縣設置,土著自成獨立王國。大大小小的西南少數民族部落就散居在以如今的貴州西南部北盤江兩岸為中心,包括黔西南州和六盤水特區全境、畢節威寧等地,云南東北部的羅平、瀘西、富源、彌勒、廣南、富寧等地,四川南部涼山、樂山等地及廣西西北部的隆林、西林、田林、凌云等地區。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痹谀且粫r期統治這一地區最大的少數民族部落“夜郎”就居住在今黔西南州晴隆縣、普安縣、興仁縣境內。其城池至今尚無準確考證,但是歷史上貴州高原的所謂城池,都是靠山臨水的軍事山寨。一般不是會設置在大壩子里,治所和長老的山寨,均可以排除在現在的縣城或鄉鎮所在地的平坦地帶。
戰國時期,周報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楚頃襄王派遣將軍莊蹻從黔中郡(大致范圍為今四川省的酉陽、龔灘及貴州省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等地)出發,順著沅水(今湖南沅江)而上,征服且蘭國(今貴州省安順地區關嶺縣境內),在貴州省西南部安順地區關嶺縣和黔西南州晴隆縣在北盤江交界的地方通過“牂牁”的辦法渡過北盤江,進入夜郎境內,夜郎王歸順莊蹻。莊蹻繼續率軍西進云南征服了滇池地區的土著民族。公元前274年,莊蹻在回師到夜郎國時得知秦國的軍隊已經將楚國的黔中郡占領,沒有了退路,無法回到楚國了。于是便留下了一萬楚軍駐扎在夜郎交樂(“蹻納”的諧音演變而來,意思是“莊蹻統治的地方”。今黔西南州興仁縣雨樟鎮境內),封夜郎部落首領為夜郎候。自己帶領兩萬軍隊返回滇池地區自稱為王,建立了以滇池為中心的古滇國。他率領的兩萬楚兵帶來的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在全國迅速傳播,古滇國逐漸強盛起來。
1975年發現的交樂漢墓群,是貴州省一處考察漢代軍事、政治、農耕、文化的重要處所,它的墓室形制之大、出土文物品味之高、藝術塑造力之強,在貴州首屈一指,在全中國也應有一席之地,它與相鄰的安龍縣出土文物羊角紐鐘、一字格青銅劍等與萬屯漢墓、普安銅鼓山等出土文物一起,勾勒出了古夜郎依稀的身影,交樂漢墓大批精美文物是當時經濟繁榮、文化先進的標志。
1978年貴州省博物館考古人員調查發現,銅鼓山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營盤村陳家龍灘東約500米的銅鼓山山頂,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保護范圍總面積41420平方米。1979年進行了小范圍試掘。1980年10月進行第一次較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1519平方米。2002年3~5月,貴州省考古所對其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880平方米。兩次發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跡,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萬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發掘者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其北半區主要是鑄造銅器的作坊區,南半區主要是生活區。遺址時代為戰國~西漢時期。它是貴州境內經過正式發掘的唯一一處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冶鑄遺址,根據文獻記載的線索,普安銅鼓山一帶應屬漢代彝部談指國地域。這個兩千多年前的兵器工廠和工具制造廠大概屬于末代夜郎王子“邪務”的外公“談指”。
秦始皇時,曾打敗滇國,并開通五尺道至當地,但秦朝滅亡后,交通再度中斷。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時,滇國歸降,并在當地設置益州郡管轄,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同時賜“滇王之印”,并允許滇王繼續管理他的臣民。東漢時,隨著漢朝郡縣制的推廣、鞏固以及大量漢族的遷入,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合、同化,最終完全消失。據黃懿陸《滇國史》的考證,古滇國當在東漢元初二年(115年)才完全滅亡。
西漢初,夜郎竹王后裔多同成為夜郎候。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在其都邑番禺(今廣州)吃到蜀國產的枸醬,問從何處運來,回答說從西北牂牁江運來。蜀國商人告訴他:“蜀國出產枸醬,多數都是通過夜郎運來,夜郎在牂牁江邊上,江面寬闊超過百步,完全可以用船運輸?!碧泼闪⒓瓷蠒鴿h武帝稱:“夜郎有精兵十多萬,浮船在牂牁江上,如果能夠歸順我朝,正好是征服南越的奇招?!睗h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議,于是授予他中郎將的職務前往夜郎游說。他說服了夜郎候多同歸順漢朝廷,在夜郎地區設置縣治,任命多同的兒子為夜郎令。周邊其他的小部落同時也歸順聽命了。唐蒙向朝廷匯報后,調集巴蜀的部隊立即開始修路,一直通到牂牁江邊,在夜郎地區設置了夜郎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多同到朝廷,被朝廷封為夜郎王,陸續在其統治地區設置牂牁郡(今貴州安順地區)、談指縣(今黔西南州興仁縣東部、晴隆、普安地區)、漏江縣(今云南瀘西、師宗地區)、同并縣(今云南彌勒地區)等縣,漢對西南夷的經營從此開始。西漢末,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臥侯俞連年攻戰。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牂柯太守陳立殺夜郎王興,夜郎國滅。夜郎立國共三四百年。
貴州古彝文經典《彝族世系》中有“彝族天生子,多同來撫育”,“多同權威高,多同天宮主”,“祖宗變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記載;傳說多同亦稱金竹公,可見彝族視多同為祖先。古彝文《指路經》:“邛都國為甥所居在左,夜郎國在右,且同亭為國都”。又“祖母住靡莫,父住螳螂地,孫住夜郎國撐天立地建國家,多同天生子,管諸多小王國,管天又管地”。今在威寧縣出土的漢代陶器上有刻劃符號四十多個,其中二十八個認為是古彝文,說明漢代貴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較高文化。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歷朝歷代的史籍中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統稱為“西南蠻夷”、“西南夷”、“西南諸苗”等,實際上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貶稱。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以后,朝廷為了方便管理,根據各種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及語言服飾等將其分為“仲苗”、“儂苗”、“倮苗”、“青苗”、“黑苗”、“花苗”等等。經過歷朝歷代的分分合合,導致的結果是:同是彝族,貴州畢節地區和黔西南州用彝語交流都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如今生活居住在原來的夜郎地區的布依族、苗族、壯族、彝族、仡佬族都是漢朝時期夜郎國的后裔,語言文字服飾的差異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古夜郎國當時的最大部落是現在彝族的先民建立的,“竹崇拜”由此成為了所有夜郎國后裔的一種標志。
“夜郎文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古夜郎時期的各民族及其爾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影響的結果。族稱的不同是歷史的原因,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夜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如今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古夜郎國的各族后裔們,不能再停留在一些完全沒有意義的“口水官司”上。應當抓住文化強省的機遇,集中精力投入到加快加大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古籍的保護、搜集、整理、語言文字的傳承等研究工作中去。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獨特的民族風情、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為共同的“夜郎文化”奉獻各自的力量,完成好老祖宗們所期盼的愿望!讓夜郎文化代代相傳!
參考書目及資料來源:
(1)張定?!冻f蹻伐滇的歷史爭相》貴州文史叢刊2007年第三期
(2)黃海云《牂牁江考》中央名族大學研究生院
(3)王正賢《從彝文文獻記載探索古夜郎》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主任
(4)楊永明《揭秘滇東古王國》2008年
(5)張瑛(清)《興義府志》2009年
(6)郭禮中《興仁縣志》1991年
(7)冉晸《興仁縣志》民國二十三年
(8)葛天乙《興仁縣補志》民國三十二年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劉金松 編輯:印象黔西南)
“夜”在彝語東部方言中的發音為“野”,翻譯為漢語是“水”的意思?!袄伞痹谝驼Z東部方言中翻譯為漢語是“王”的意思?!耙估伞狈g成漢語就是“從水中來的王”。漢人用漢字把“夜郎”記作“彝羅”。
根據《后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于遯水(今貴州北盤江),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自號夜郎,以竹為氏?!边@來自民間的傳說和很多的彝文古籍上記載的彝族先祖從水中來的傳說基本一致,生動地反映彝族追述先民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經過。
據《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盃櫋笔且驼Z羊頭的意思,“牁”是彝語斧柄的意思,“牂牁”指的是在江河溪流渡口兩岸固定形狀像羊頭、斧柄的大木樁,中間用動物毛皮編成的繩子聯通,渡水通行時不用劃槳,僅僅由船家站立在船頭,雙手交替拉繩子,雙腳向后蹬船就可以駛向對岸的擺渡方法。宋朝宰相馬廷鸞之子文人馬端臨《牂牁考》中明確指出,牂牁江的源頭在現在的六盤水特區盤縣的瑪依鎮七星關,那個時期整個北盤江及其下游的紅水河都稱為牂牁江?,F在的牂牁江指的是在貴州省西南部安順地區關嶺縣和黔西南州晴隆縣在北盤江交界的地方。
在春秋以前,夜郎地區沒有郡縣設置,土著自成獨立王國。大大小小的西南少數民族部落就散居在以如今的貴州西南部北盤江兩岸為中心,包括黔西南州和六盤水特區全境、畢節威寧等地,云南東北部的羅平、瀘西、富源、彌勒、廣南、富寧等地,四川南部涼山、樂山等地及廣西西北部的隆林、西林、田林、凌云等地區。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痹谀且粫r期統治這一地區最大的少數民族部落“夜郎”就居住在今黔西南州晴隆縣、普安縣、興仁縣境內。其城池至今尚無準確考證,但是歷史上貴州高原的所謂城池,都是靠山臨水的軍事山寨。一般不是會設置在大壩子里,治所和長老的山寨,均可以排除在現在的縣城或鄉鎮所在地的平坦地帶。
戰國時期,周報王三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楚頃襄王派遣將軍莊蹻從黔中郡(大致范圍為今四川省的酉陽、龔灘及貴州省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等地)出發,順著沅水(今湖南沅江)而上,征服且蘭國(今貴州省安順地區關嶺縣境內),在貴州省西南部安順地區關嶺縣和黔西南州晴隆縣在北盤江交界的地方通過“牂牁”的辦法渡過北盤江,進入夜郎境內,夜郎王歸順莊蹻。莊蹻繼續率軍西進云南征服了滇池地區的土著民族。公元前274年,莊蹻在回師到夜郎國時得知秦國的軍隊已經將楚國的黔中郡占領,沒有了退路,無法回到楚國了。于是便留下了一萬楚軍駐扎在夜郎交樂(“蹻納”的諧音演變而來,意思是“莊蹻統治的地方”。今黔西南州興仁縣雨樟鎮境內),封夜郎部落首領為夜郎候。自己帶領兩萬軍隊返回滇池地區自稱為王,建立了以滇池為中心的古滇國。他率領的兩萬楚兵帶來的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在全國迅速傳播,古滇國逐漸強盛起來。
1975年發現的交樂漢墓群,是貴州省一處考察漢代軍事、政治、農耕、文化的重要處所,它的墓室形制之大、出土文物品味之高、藝術塑造力之強,在貴州首屈一指,在全中國也應有一席之地,它與相鄰的安龍縣出土文物羊角紐鐘、一字格青銅劍等與萬屯漢墓、普安銅鼓山等出土文物一起,勾勒出了古夜郎依稀的身影,交樂漢墓大批精美文物是當時經濟繁榮、文化先進的標志。
1978年貴州省博物館考古人員調查發現,銅鼓山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營盤村陳家龍灘東約500米的銅鼓山山頂,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保護范圍總面積41420平方米。1979年進行了小范圍試掘。1980年10月進行第一次較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1519平方米。2002年3~5月,貴州省考古所對其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880平方米。兩次發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跡,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萬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發掘者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其北半區主要是鑄造銅器的作坊區,南半區主要是生活區。遺址時代為戰國~西漢時期。它是貴州境內經過正式發掘的唯一一處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冶鑄遺址,根據文獻記載的線索,普安銅鼓山一帶應屬漢代彝部談指國地域。這個兩千多年前的兵器工廠和工具制造廠大概屬于末代夜郎王子“邪務”的外公“談指”。
秦始皇時,曾打敗滇國,并開通五尺道至當地,但秦朝滅亡后,交通再度中斷。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時,滇國歸降,并在當地設置益州郡管轄,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同時賜“滇王之印”,并允許滇王繼續管理他的臣民。東漢時,隨著漢朝郡縣制的推廣、鞏固以及大量漢族的遷入,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合、同化,最終完全消失。據黃懿陸《滇國史》的考證,古滇國當在東漢元初二年(115年)才完全滅亡。
西漢初,夜郎竹王后裔多同成為夜郎候。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在其都邑番禺(今廣州)吃到蜀國產的枸醬,問從何處運來,回答說從西北牂牁江運來。蜀國商人告訴他:“蜀國出產枸醬,多數都是通過夜郎運來,夜郎在牂牁江邊上,江面寬闊超過百步,完全可以用船運輸?!碧泼闪⒓瓷蠒鴿h武帝稱:“夜郎有精兵十多萬,浮船在牂牁江上,如果能夠歸順我朝,正好是征服南越的奇招?!睗h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議,于是授予他中郎將的職務前往夜郎游說。他說服了夜郎候多同歸順漢朝廷,在夜郎地區設置縣治,任命多同的兒子為夜郎令。周邊其他的小部落同時也歸順聽命了。唐蒙向朝廷匯報后,調集巴蜀的部隊立即開始修路,一直通到牂牁江邊,在夜郎地區設置了夜郎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多同到朝廷,被朝廷封為夜郎王,陸續在其統治地區設置牂牁郡(今貴州安順地區)、談指縣(今黔西南州興仁縣東部、晴隆、普安地區)、漏江縣(今云南瀘西、師宗地區)、同并縣(今云南彌勒地區)等縣,漢對西南夷的經營從此開始。西漢末,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臥侯俞連年攻戰。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牂柯太守陳立殺夜郎王興,夜郎國滅。夜郎立國共三四百年。
貴州古彝文經典《彝族世系》中有“彝族天生子,多同來撫育”,“多同權威高,多同天宮主”,“祖宗變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記載;傳說多同亦稱金竹公,可見彝族視多同為祖先。古彝文《指路經》:“邛都國為甥所居在左,夜郎國在右,且同亭為國都”。又“祖母住靡莫,父住螳螂地,孫住夜郎國撐天立地建國家,多同天生子,管諸多小王國,管天又管地”。今在威寧縣出土的漢代陶器上有刻劃符號四十多個,其中二十八個認為是古彝文,說明漢代貴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較高文化。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歷朝歷代的史籍中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統稱為“西南蠻夷”、“西南夷”、“西南諸苗”等,實際上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貶稱。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以后,朝廷為了方便管理,根據各種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及語言服飾等將其分為“仲苗”、“儂苗”、“倮苗”、“青苗”、“黑苗”、“花苗”等等。經過歷朝歷代的分分合合,導致的結果是:同是彝族,貴州畢節地區和黔西南州用彝語交流都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如今生活居住在原來的夜郎地區的布依族、苗族、壯族、彝族、仡佬族都是漢朝時期夜郎國的后裔,語言文字服飾的差異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古夜郎國當時的最大部落是現在彝族的先民建立的,“竹崇拜”由此成為了所有夜郎國后裔的一種標志。
“夜郎文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古夜郎時期的各民族及其爾后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影響的結果。族稱的不同是歷史的原因,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夜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如今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古夜郎國的各族后裔們,不能再停留在一些完全沒有意義的“口水官司”上。應當抓住文化強省的機遇,集中精力投入到加快加大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古籍的保護、搜集、整理、語言文字的傳承等研究工作中去。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獨特的民族風情、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為共同的“夜郎文化”奉獻各自的力量,完成好老祖宗們所期盼的愿望!讓夜郎文化代代相傳!
參考書目及資料來源:
(1)張定?!冻f蹻伐滇的歷史爭相》貴州文史叢刊2007年第三期
(2)黃海云《牂牁江考》中央名族大學研究生院
(3)王正賢《從彝文文獻記載探索古夜郎》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主任
(4)楊永明《揭秘滇東古王國》2008年
(5)張瑛(清)《興義府志》2009年
(6)郭禮中《興仁縣志》1991年
(7)冉晸《興仁縣志》民國二十三年
(8)葛天乙《興仁縣補志》民國三十二年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作者:劉金松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