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戰生命線 感悟歷史與自然
——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走進晴隆
編者按:黔西南州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土民情、歷史遺跡等,具備很大的戶外運動發展潛力。 “晴隆24道拐”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藝術的美學價值,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把省內外160多輛車、600余人“引進”晴隆,重走抗戰路,讓公眾視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
“晴隆24道拐”作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晴隆的一張世界名片早已聞名海內外。8月23日,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9周年”來臨之際,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聚集云南、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等省以及貴州各地區的160多輛車、600余人齊聚“翠華晴隆”,重走抗戰路,讓公眾視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穿越享譽世界的“歷史的彎道”、中國最美十大公路之一的“晴隆24道拐”和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稱的晴隆普晴林場。
走在歷史的彎道
夜晚持續的一場大雨,晴隆籠罩在云霧中。風起云涌,抗戰生命線——24道拐時隱時現,神秘異常,人們仿佛看到戰火紛飛的反法西斯戰爭,一隊隊運送援華物資的軍車穿梭在彌漫的硝煙中。
早上11點,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組織的浩浩蕩蕩的車隊在24道拐山腳有序排列,總指揮一聲令下,160多臺車輛緩緩行進在歷史的彎道上。
4公里的彎道,不長,但引人深思。戰爭年代,這么龐大的車隊要穿越這4公里,會是令人窒息的路段;和平年代,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更要堅強地捍衛和平的道路!
和平是世界的主題,是世界人民的心愿。走在歷史的彎道,體會和平的重要。戶外運動的人們,用駕車的方式去感悟24道拐的歷史,去回味史迪威公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24道拐蘊含著的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抗戰精神激勵著車手們一路前行。
到達24道拐終點后,車隊繞城一周至安南古城,160余輛車首尾相連,蔚為壯觀,引得山城民眾紛紛駐足觀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69年前的抗戰年代。
見證安南古城
下午兩點,晴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文藝匯演在安南古城廣場精彩舉行。安南古城今后將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蓮城鎮,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而得此名,是抗戰題材30集電視連續劇《二十四道拐》主要拍攝基地。 行走在古城青石板路上,身臨其境,來到了一條文化的長廊,歷史、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輝映,讓人仿佛置身回到了有600多年歷史的“安南衛城”。逐級登上古城的青石臺階,眼前呈現的是規?!褒嫶蟆钡耐砬褰ㄖ?,林立的各類酒店、客棧和逐步升溫的旅游態勢,青磚黛瓦、高封火墻、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塊石板、每一塊青磚都記載歷史的遺跡和古鎮的滄桑。
黔西南州書畫研究會會長、州政協原主席王敬祥,州委原副書記田忠明,晴隆縣委副書記、縣長姜仕坤,縣政協主席吳金山及縣四大家領導和數千名城鄉干部群眾共同觀賞了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
晴隆縣委副書記、縣長姜仕坤強調,前事不忘記后事之師,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越野E族貴州大隊版主李明波在活動中感慨,最美的地方,往往道路崎嶇,我們心里的越野,是生活中永不放棄、不斷挑戰、互幫互助的精神,它指引著我們一路高歌行進。這次“重走抗戰生命線”穿越活動,不僅是一次身心和駕駛技能的挑戰之旅,也是一次親近自然的體驗之旅,更是一次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旅。
路越遠,心越近?!霸揭癊族”貴州大隊黔西南州中隊吳庭鵬領唱的隊歌《越野光芒》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臺上臺下歡呼互動,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隨后,向黔進集團負責人致辭并宣布:“越野E族”重走抗戰生命線——晴隆24道拐發車儀式及文藝匯演開幕,車隊從安南古城發車,穿越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稱的普晴林場。
挑戰西南迷幻山路
始建于1966年的普晴林場是黔西南州的直屬國有林場之一,森林覆蓋率81.5%,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地形地貌屬丘陵地區,林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年均氣溫15.5 ℃。
普晴林場擁有寶貴的原始森林,上百年的古樹隨處抬頭可見,最讓人膽怯的是分布在叢林中60多公里的山路,纖細蜿蜒、紛繁復雜,若沒有向導,很容易就迷路,人們輕易不敢或很少有機會駕車在密林中穿越。
你能想像親自駕車在密林中穿越,大口大口的呼吸純凈的大自然空氣是何等的愜意嗎?在當天的穿越活動中,組委會僅僅策劃了20多公里的密林山路、做好路途標識讓車手們去體驗。不過,這已經讓車手們大呼過癮了!
當天,老天似乎怕車手們小看普晴林場的“西南迷幻山路”,特意用大雨讓山路更加迷幻,車隊在大雨中蜿蜒穿梭、在霧中時隱時現、在泥漿中掙扎前行……絕大部分車手是業余型、家庭型,同時也是第一次在密林中穿越,握緊方向盤大氣都不敢出。盡管如此,不少車輛還是巴巴實實地陷入泥灘中,車友們紛紛下車冒雨救援,體現E族和戶外團結互助的精神!
神奇的“中國龍”
晴隆24道拐,是歷史與藝術的結合,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美學的藝術價值。
19:30分,車隊在 “晴隆24道拐”起點處再次吹響集結號,盡管一下午的穿越活動已經 “人饑馬乏”,但為了今晚的重頭戲——大自然中演繹扶搖而上的“中國龍”,頓覺精神百倍。
最幸運的莫過于萬峰戶外攝影分會黔西南州70余位攝影師了。他們老早就埋伏在晴隆24道拐觀景臺各拍攝點,讓人汗顏的懸涯邊邊也豁出去了,就為了這條神奇的“中國龍”。當車隊沿著24道拐行進時,攝影師們激動得嘶聲狂叫,感動得無以言表;而越野E族的車手們也禁不住放聲大呼——沖啊、沖啊、沖??!
只見一輛車一道骨節,前后燈一照,連成一條“巨龍”,強勁有力地向上騰飛。不到現場,根本感受不到現場超強的震撼;沒有那么多車,也體現不出龍的騰飛;沒有規范的團隊行為,也不可能演繹龍的精神……有位上年紀的攝影師飽含深情地說:要不是戶外運動走進晴隆,就不可能看到24道拐這么氣勢宏大的夜景,雖然幾輛車車也能拉出光帶,但就不可能震撼我的心靈,想想啊,這就是一條氣勢軒昂的“中國龍”,親眼看到上百輛汽車在24道拐行進,這是我一生的幸運!
越野E族車隊走完24道拐,向晴隆縣城進發,人們還久久沉浸在24道拐演繹的“中國龍”場景中。
國強民富,和平發展,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圖:李明波、曾光榮、楊浩、陳亞林 圖:何杰、李泳、安慶華、張德厚、張霆、謝家林、唐清學、盧關文、楊家誠、余有林、張濤 編輯:印象黔西南)
重走抗戰生命線 感悟歷史與自然
——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走進晴隆
編者按:黔西南州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土民情、歷史遺跡等,具備很大的戶外運動發展潛力。 “晴隆24道拐”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藝術的美學價值,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把省內外160多輛車、600余人“引進”晴隆,重走抗戰路,讓公眾視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
“晴隆24道拐”作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晴隆的一張世界名片早已聞名海內外。8月23日,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9周年”來臨之際,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聚集云南、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等省以及貴州各地區的160多輛車、600余人齊聚“翠華晴隆”,重走抗戰路,讓公眾視野去感悟黔西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穿越享譽世界的“歷史的彎道”、中國最美十大公路之一的“晴隆24道拐”和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稱的晴隆普晴林場。
走在歷史的彎道
夜晚持續的一場大雨,晴隆籠罩在云霧中。風起云涌,抗戰生命線——24道拐時隱時現,神秘異常,人們仿佛看到戰火紛飛的反法西斯戰爭,一隊隊運送援華物資的軍車穿梭在彌漫的硝煙中。
早上11點,越野E族和萬峰戶外組織的浩浩蕩蕩的車隊在24道拐山腳有序排列,總指揮一聲令下,160多臺車輛緩緩行進在歷史的彎道上。
4公里的彎道,不長,但引人深思。戰爭年代,這么龐大的車隊要穿越這4公里,會是令人窒息的路段;和平年代,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更要堅強地捍衛和平的道路!
和平是世界的主題,是世界人民的心愿。走在歷史的彎道,體會和平的重要。戶外運動的人們,用駕車的方式去感悟24道拐的歷史,去回味史迪威公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24道拐蘊含著的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抗戰精神激勵著車手們一路前行。
到達24道拐終點后,車隊繞城一周至安南古城,160余輛車首尾相連,蔚為壯觀,引得山城民眾紛紛駐足觀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69年前的抗戰年代。
見證安南古城
下午兩點,晴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文藝匯演在安南古城廣場精彩舉行。安南古城今后將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蓮城鎮,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而得此名,是抗戰題材30集電視連續劇《二十四道拐》主要拍攝基地。 行走在古城青石板路上,身臨其境,來到了一條文化的長廊,歷史、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輝映,讓人仿佛置身回到了有600多年歷史的“安南衛城”。逐級登上古城的青石臺階,眼前呈現的是規?!褒嫶蟆钡耐砬褰ㄖ?,林立的各類酒店、客棧和逐步升溫的旅游態勢,青磚黛瓦、高封火墻、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塊石板、每一塊青磚都記載歷史的遺跡和古鎮的滄桑。
黔西南州書畫研究會會長、州政協原主席王敬祥,州委原副書記田忠明,晴隆縣委副書記、縣長姜仕坤,縣政協主席吳金山及縣四大家領導和數千名城鄉干部群眾共同觀賞了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
晴隆縣委副書記、縣長姜仕坤強調,前事不忘記后事之師,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越野E族貴州大隊版主李明波在活動中感慨,最美的地方,往往道路崎嶇,我們心里的越野,是生活中永不放棄、不斷挑戰、互幫互助的精神,它指引著我們一路高歌行進。這次“重走抗戰生命線”穿越活動,不僅是一次身心和駕駛技能的挑戰之旅,也是一次親近自然的體驗之旅,更是一次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旅。
路越遠,心越近?!霸揭癊族”貴州大隊黔西南州中隊吳庭鵬領唱的隊歌《越野光芒》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臺上臺下歡呼互動,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隨后,向黔進集團負責人致辭并宣布:“越野E族”重走抗戰生命線——晴隆24道拐發車儀式及文藝匯演開幕,車隊從安南古城發車,穿越有“西南迷幻山路”之稱的普晴林場。
挑戰西南迷幻山路
始建于1966年的普晴林場是黔西南州的直屬國有林場之一,森林覆蓋率81.5%,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地形地貌屬丘陵地區,林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年均氣溫15.5 ℃。
普晴林場擁有寶貴的原始森林,上百年的古樹隨處抬頭可見,最讓人膽怯的是分布在叢林中60多公里的山路,纖細蜿蜒、紛繁復雜,若沒有向導,很容易就迷路,人們輕易不敢或很少有機會駕車在密林中穿越。
你能想像親自駕車在密林中穿越,大口大口的呼吸純凈的大自然空氣是何等的愜意嗎?在當天的穿越活動中,組委會僅僅策劃了20多公里的密林山路、做好路途標識讓車手們去體驗。不過,這已經讓車手們大呼過癮了!
當天,老天似乎怕車手們小看普晴林場的“西南迷幻山路”,特意用大雨讓山路更加迷幻,車隊在大雨中蜿蜒穿梭、在霧中時隱時現、在泥漿中掙扎前行……絕大部分車手是業余型、家庭型,同時也是第一次在密林中穿越,握緊方向盤大氣都不敢出。盡管如此,不少車輛還是巴巴實實地陷入泥灘中,車友們紛紛下車冒雨救援,體現E族和戶外團結互助的精神!
神奇的“中國龍”
晴隆24道拐,是歷史與藝術的結合,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美學的藝術價值。
19:30分,車隊在 “晴隆24道拐”起點處再次吹響集結號,盡管一下午的穿越活動已經 “人饑馬乏”,但為了今晚的重頭戲——大自然中演繹扶搖而上的“中國龍”,頓覺精神百倍。
最幸運的莫過于萬峰戶外攝影分會黔西南州70余位攝影師了。他們老早就埋伏在晴隆24道拐觀景臺各拍攝點,讓人汗顏的懸涯邊邊也豁出去了,就為了這條神奇的“中國龍”。當車隊沿著24道拐行進時,攝影師們激動得嘶聲狂叫,感動得無以言表;而越野E族的車手們也禁不住放聲大呼——沖啊、沖啊、沖??!
只見一輛車一道骨節,前后燈一照,連成一條“巨龍”,強勁有力地向上騰飛。不到現場,根本感受不到現場超強的震撼;沒有那么多車,也體現不出龍的騰飛;沒有規范的團隊行為,也不可能演繹龍的精神……有位上年紀的攝影師飽含深情地說:要不是戶外運動走進晴隆,就不可能看到24道拐這么氣勢宏大的夜景,雖然幾輛車車也能拉出光帶,但就不可能震撼我的心靈,想想啊,這就是一條氣勢軒昂的“中國龍”,親眼看到上百輛汽車在24道拐行進,這是我一生的幸運!
越野E族車隊走完24道拐,向晴隆縣城進發,人們還久久沉浸在24道拐演繹的“中國龍”場景中。
國強民富,和平發展,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圖:李明波、曾光榮、楊浩、陳亞林 圖:何杰、李泳、安慶華、張德厚、張霆、謝家林、唐清學、盧關文、楊家誠、余有林、張濤 編輯:印象黔西南)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